视杆细胞光生物调节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初步观察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rod cell photobiomodulation in treating diabetic macular edema
(点击英文标题可直接浏览、下载论文)
Zhiqing Chen*, Binbin Chen, Peike Hu, Haipeng Liu, Dingchang Zheng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近日,浙二眼科中心/浙大眼科医院陈芝清主任医师等人在Elsevier和浙大出版社旗下的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rod cell photobiomodulation in treating diabetic macular edema” 的论文。陈芝清主任为论文一作兼通讯作者。 01 论文导读 Highligh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中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患者数量高达1.14亿, 位居世界第一, 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4以上,且持续增长,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1.2亿。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DR的患病率及致盲率逐年升高。DR的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避免致盲及劳动力丧失,减少社会经济与医疗资源消耗,有着重要意义。 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是黄斑区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液体积聚。DME可发生在DR的任一阶段,且随着DR病情的加重,DME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是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DME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依靠激光、药物、和手术治疗延缓病程发展,然而现有治疗方法有创且价格不菲,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显示,视杆细胞暗适应产生的缺氧可加剧氧化应激及视网膜缺氧,促进DR病情发展。 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视网膜光适应装置,评估光生物调节(PBM)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英国Arden教授等开展了基于视杆细胞光生物调节的新型生物物理学方法治疗DR的研究,通过在黑暗处使用光生物调节以抑制视杆细胞活性来达到减少对视网膜的损害。在离体细胞与在体动物研究中,该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相关临床试验也初步证明了其疗效,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上述细胞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视网膜光适应装置,并解决关键性技术:波长、均匀性、照度、剂量控制等,符合光电生物安全性要求和安全标准并且获得一个实用新型和一个发明专利,通过注册检验,本研究首先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应用光生物调节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无不良事件,没有睡眠障碍发生。该疗法具有非侵入性、低成本、易操作的优点。 本研究观察了在中国糖尿病成人人群中通过光生物调节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疗效,发现与Arde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观察患者的眼底情况,视网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经过12个月治疗后,87.5%的患者视力有改善,超过60%的患者视网膜厚度减小,治疗开始2个月以后直到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最大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开始后1个月直至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变化量的中位数均大于零,而黄斑区视网膜最大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的变化量中位数均小于零,体现了疗效的一致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小,而且没有随机对照,考虑到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数多,增长迅速的现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02 论文图表 Fig 1. 一名患有 2 型糖尿病的 33 岁男性。 A. PBM 治疗前的早期视网膜 FFA 毛细血管扩张 B. 晚期黄斑区荧光积累 C. PBM 治疗 12 个月后,早期视网膜 FFA 毛细血管扩张明显缓解 D. 缓解晚期黄斑区荧光积累 E. PBM 治疗前黄斑区 ETDRS 视网膜厚度地形图 F. 治疗一个月后的视网膜厚度 G. 两个月治疗后的视网膜厚度 H. 四个月治疗后的视网膜厚度 I. 治疗六个月后的视网膜厚度 J. 治疗 12 个月后的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基线结果 引用本文: Zhiqing C, Binbin C, Peike H, Haipeng L, Dingchang Z.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rod cell photobiomodulation in treating diabetic macular edema. Adv Ophthalmol Pract Res 2022;2(2) doi: 10.1016/j.aopr.2022.100051 03 作者介绍 陈芝清 一作、通讯作者 浙江大学眼科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玻璃体视网膜科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学组委员,亚太眼影像协会APOIS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眼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激光影像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医学会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眼底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底影像、激光和玻璃体腔注射有丰富的经验。负责多个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IJO杂志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