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创新成果

AOPR | 基因测序辅助诊断以眼睑鳞状细胞癌为表现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发布时间:2022-09-06浏览:
a5e5681f859a54015a85ee40b77500b1.png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叶娟教授团队在Elsevier和浙大出版社旗下的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 “Eyel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Setting of 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EV) Diagnosed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的案例报告论文。王琳艳博士为第一作者,叶娟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01


论文导读

Highlight


眼睑位于眼球前方,是保护眼球组织、维持眼表环境及颜面部外观容貌的重要结构。由于其表面皮肤是全身最薄的皮肤组织,且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故眼睑是整个眼及眼附属器结构中最易发生肿瘤等新生物的部位。虽然眼睑组织只占据了全身皮肤的极小一部分,但大约5-10%的皮肤恶性肿瘤均发生在眼睑。不同于其他部位,眼睑部位的肿瘤有其独特性:可毁容、致畸、致盲、致命,是波及身心的双重损害。


本文报道了一例掩藏在常见眼睑肿瘤鳞癌背后的罕见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皮肤病: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EV),该病的特点为全身性、泛发性、扁平疣或寻常疣样皮损,可出现米粒至黄豆大的扁平疣状灰红色丘疹,丘疹一般会逐渐增多且分布对称,好发于面颈、躯干及四肢。该病是第一个报道HPV感染与皮肤肿瘤发生发展关联性的病种,相关研究被认为病毒源性肿瘤的奠基石性研究。此外,MST-1, RHOH, IL-7,和 CORO1A基因也被报道可能与EV的发生相关。



本文介绍了一名41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因“发现左眼上睑肿物1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上睑内眦部肿块,破溃结节,伴视力下降,余无殊,因在国外,一直未予治疗。现患者自觉肿块逐渐增大,遂至我院要求治疗。今门诊拟“左眼睑肿瘤”收治入院。查体:VOD 0.4,VOS 0.2,左眼上睑内眦部1x2cm肿块,表面破溃结痂,余无殊。既往史:患者7岁开始额部出现散在黄豆大小淡红色扁平丘疹,表面附有鳞屑,不易剥离。2010年外院诊断“面部皮肤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并行“头皮肿块局部切除术”。2012/2014/2015年于外院多次行头面、胸前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具体不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否认其他传染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及婚育史的异常。


入院后,医生对该患者全麻下行“左眼眼睑肿瘤摘除+眼睑重建+内眦重建术”,术后病理报告(左眼上睑)鳞状细胞重度异型增生,癌变。虽然病理诊断为眼睑鳞癌,但是同时伴发头面部多发斑丘疹及既往鳞癌病史。考虑到患者曾在国外经商多年,环境较复杂,且很多皮肤病变常常为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的主要表现,故怀疑有无STD的可能性。但该患者术前传染病检查除感染乙肝病毒外,余均阴性。跟皮肤科医生讨论,考虑病变主要在日照较明显部位,皮肤科医生推测为遗传性皮肤病,眼睑肿瘤只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中又以着色性干皮病首先考虑。最终采取对取下的标本进行了二代DNA测序,提示TMC8(突变率1.0)及SLC17A9(突变率0.1)基因突变。其中TMC8基因突变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相关,SLC17A9与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相关。考虑到两个疾病都很罕见,同时发生概率不高,且本例中DSAP的突变频率相对较低只有0.1,故复测一代Sanger DNA测序:最终提示仅TMC8基因突变,即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第一次二代基因测序时提示的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也可引起多发性慢性角化,但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的病变以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是汗孔角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有皮损广布于露出部位,病损表浅播散,发疹与日光有明显关系等临床特点,故有此名。约1/3病人有家族史,日光、PUVA、放射线等是诱发本病的因素。发病年龄较晚,常在20~40岁间,不发生于儿童。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病人的皮疹在夏季可变得更为显著,曝晒后变成红斑,有鳞屑,可发生同形反应;而到冬季皮疹的颜色趋于消退。DSAP引起的多为良性病变,极少发生恶变,且其具有周期性加重、减缓过程,与该病例不符。


EV又称“树人综合征”,EV会发生特征性的扁平疣,糠疹、伴有鳞屑角化的丘疹。症状大多在4-8岁出现,最晚也大多早于20岁。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基因改变并不足以解释EV的发生,临床上发现其发生进展还与免疫抑制相关。一些没有TMC6/8基因突变的,但是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移植术后或者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也会出现EV样的改变。学者将该类型称为非典型性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新近的研究热点。由于该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将这个病人转诊至皮肤科及肿瘤科进行全身疾病的筛查与诊断。本病需密切观察有无鳞状细胞癌或癌前期病变的发生,一旦发展要立即手术或其他方法切除;避免过度日光照射,建议使用有效的防晒霜。

图片


02

图片

论文图表

微信图片_20220906164200.png

Fig 1. 左上眼睑肿块,面部有多个色素斑丘疹。

3f979dd3c6a12d45cefa45995b1f21e5.jpg

Fig 2. 左上眼睑肿块术中标本。

a01b58625c689730003b924ce647ad5f.jpg

Fig 3. 组织病理学图像。

3ab24710fc51cdcfa90a77adf28c58e0.jpg

Fig 4. Sanger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



引用本文:

1. Wang L, Fang H, Shao A, Zhang H, Ye J* Eyel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setting of 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EV) diagnosed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Adv Ophthalmol Pract Res 2022;2(3) doi: 10.1016/j.aopr.2022.100066

https://doi.org/10.1016/j.aopr.2022.10006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