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中国眼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发布时间:2024-06-28来源:《健康报》(2024年06月12日 第 8 版)浏览:

开栏的话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 姚克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75年光阴,我国眼科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眼健康,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连续出台防盲治盲规划和眼健康规划,为我国眼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国眼科学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眼健康,眼科学科发展逐渐走向世界第一梯队。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要,聚焦眼健康高质量发展,敢啃、能啃“硬骨头”,不断提升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性,力争推动学科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从“看得见”到“看得好”

整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人民群众对视觉质量的要求经历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好”的转变。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之初便确定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当时,我国眼科建设水平显著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全国眼科医生仅有百余人,且集中在大城市。以我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毕华德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眼科专家积极投身眼病防治,同时非常重视培养高水平的眼科专业人才。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眼科专科医生数量已翻了10倍。如今,我国基本建立了国家、区域和省、市、县五级眼科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到“十四五”末,我国眼科医生总数有望超过5万名,届时将形成更加稳定、合理的眼科专业人才梯队。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沙眼等眼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白内障成为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1984年,我国正式成立防盲技术指导组,统筹全国防盲治盲工作。汽车眼科医院、中华健康快车等诸多公益复明项目相继启动,一大批眼科医生积极加入援外医疗队,每年都会为数以万计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1988年,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为83。目前,我国CSR稳步提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末,我国CSR将达到3500以上。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高发、低龄化趋势,成为另一备受关注的眼健康问题。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我国眼科学界积极响应,建立健全近视防治机制,不断加强近视筛查、宣教和矫治等工作,倡导儿童青少年、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我国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

以创新为引擎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国眼科学界在长期奋斗中,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了非凡的成绩。早在1955年,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著名眼科学家张晓楼教授便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和培养了沙眼衣原体,彻底解决了沙眼病原体的“世纪之争”,为后来攻克沙眼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正式宣布已于2014年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沙眼目标。

白内障作为当前我国首位的致盲眼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白内障手术经历了从针拨白内障手术到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的辉煌发展历程,每一步背后都是大批眼科专家的艰辛奋斗。20世纪90年代,笔者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引进并开展现代化超声乳化手术,此后我国白内障手术多次迭代,如今整体已位于全球领先行列。当前,我国眼科学界正深入探索白内障防治药物研发、体外再生晶体构建等前沿领域。

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精尖眼科药物和设备是我国眼科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眼科工作者围绕临床所需、患者所需,以极大热情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眼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全球从跟随者逐步转变为并行者,最终将成为引领者。例如在眼科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国产人工晶体、检查设备、手术器械等眼科设备耗材研发稳步发展,部分产品已接近甚至超过进口产品。

推动眼科均衡发展

提升全球影响力

我国眼科学界历来有加强学术交流以推动眼科事业整体发展的传统。创建于1937年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是全国眼科学术交流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自1965年以来,分会及各专业学组定期组织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眼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第十二届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推动全国眼科学术交流及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使大批眼科新技术、新理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眼科学界主动参与眼科全球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活跃在国际学术组织管理、国际指南制定及国际学术会议召开等国际舞台,大力推动我国自主创办的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广泛邀请国际眼科专家来我国参观交流,与国际眼科机构建立了多样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

近年来,我国陆续有眼科专家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国际眼科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眼科人物100强”“亚太眼科最具影响力人物10强”。多名专家出任国际眼科组织领导人职位,笔者也有幸受邀担任2024年世界眼科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解决“卡脖子”问题

打造眼科创新高地

进一步提升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完善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眼科基础与前沿创新,强化眼科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眼科迈向世界前列的重要保障和题中之义。

我们要进一步围绕眼科重点难点领域,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打造全球眼科创新高地;继续加强临床技术创新,加强学科交叉和成果转化,更加注重眼科与理工科、信息学科等的协同发展,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部生物材料和高端仪器设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眼科深度融合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眼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眼科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打造更加稳定、合理的人才梯队;进一步健全在校生培养机制,更加注重临床与实践能力,以及多学科交叉与协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毕业后再教育制度,建立质量更高、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的学习交流机制,推动眼科工作者知识与技能水平紧跟时代步伐。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眼病预防、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健全三级预防机制、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眼病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尤其要加强近视、低视力、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以及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眼病的筛查、宣教和诊治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们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提高我国乃至全球的眼科临床服务和创新能力,加快解决我国眼科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眼科力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