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睑下垂,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患儿无法正常睁眼。在以前,很多孩子要等到五六岁时才去医院治疗,这中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特殊时期”。如今,这样的患儿最早8个月就可以接受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是全国率先开展婴幼儿重度上睑下垂矫正的眼科单位,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叶娟是主要推动者。
很多人不知道,上睑下垂矫正是眼整形的一类。叶娟是国内最早专注于眼整形的眼科专家之一,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20年。
在患者眼中,叶娟是医术高超的叶医生,“她的手术切口能做到隐形”;在同行眼中,叶娟像是“天赋型选手”,在临床研究上硕果累累,拿下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各类重大课题和科技奖项。
对叶娟来说,这两种身份都能给她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感,很少被人看到的则是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热爱。
叶娟在手术 医院供图
她一直觉得
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说话温婉但言辞简洁,不急不缓却果断干练,始终笑意盈盈,这是叶娟给人的第一印象。走上学医这条路,是叶娟的自主选择。她的父母都是医生,耳濡目染,“我从小动手能力就算是比较强的。”
当年高考时,她本可以保送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但都因为不是医学院校而放弃了保送,选择参加高考,填报医学。
之后进入眼科领域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读完大学本科,叶娟获得了浙大竺可桢奖学金。“保送研究生时有两个外科方向,普通外科和眼科,我爸爸是胸外科医生,我妈妈是内科医生,他们说家里可以多个其它方向的医生,眼科也是要做手术的,和我的兴趣相符。”叶娟笑言,更重要的是,当时研究生导师是姚克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自己几乎没过多思考就做了决定。
求学期间,叶娟赴韩国完成了两年的博士后学习,也是在那个时候,她接触到了眼整形,“我在韩国的老师是韩国眼整形协会主席,当时选择这个方向时,我还征询过姚克老师的意见,他非常支持,认为这个领域当时国内还没怎么开展,大有可为。”
时至今日,回望当初,叶娟都觉得这是最正确的决定。
率先引进改良这类手术
推动眼整形手术与国际接轨
暑假期间,叶娟的眼整形与眼眶病专科,每天的门诊和手术都约得满满当当,这其中,上睑下垂患者占据近一半,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上睑下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患病率约1.8‰,通俗地说,就是眼皮无法抬起来,最直观的表现是眼睛一大一小或者眼睛睁不大。
长久以来,不少人认为上睑下垂的小患者在3周岁内不需要通过手术来矫正,等长大了才能手术。
“这是认识误区。重度上睑下垂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导致弱视;因为眼睛不美观,很多患者还会形成心理上的自卑、内向,尤其是年纪小的儿童。”叶娟在韩国学习时,亲眼看到学龄前的儿童就已经接受矫正,决心把这项技术带回国内。
2004年,叶娟从韩国引进矫正上睑下垂的手术:微创硅胶管额肌悬吊手术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从重睑位置进针,将硅胶管经皮下隧道固定在眉弓位置,从而将下垂的眼睑提升起来。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也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婴幼儿重度上睑下垂矫正的眼科单位。
这个手术看似简单但技术门槛非常高。患儿需进行全麻,手术操作要又准又快。
“手术操作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微创,恢复才快。”叶娟说,除此之外,术前划线、位置确定也非常重要,“稍有闪失,患者术后可能就会出现大小眼。”
正因为此,叶娟在引进这项矫正手术后,还进行了改良:原来的手术需要5个切口,她将其减少为3个;原来每个手术切口是3~5毫米,她将其缩小到2毫米。整个手术过程给患儿带来的手术创伤极小,术后恢复快,造福了数千位全国患儿。
对叶娟来说,完成一次婴幼儿重度上睑下垂手术,大概需要10分钟。在手术室观摩她的手术过程:勾、拉、调整、固定,行云流水,手术过程几乎不怎么出血,所以术后基本不用加压包扎。由此,上午手术的患儿,基本下午就可以视物、出院。
如今,叶娟团队每年接诊500例中重度上睑下垂患儿,她还联合国内该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上睑下垂的诊疗共识,包括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术式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目前,全国年龄最小的上睑下垂手术患者仅8月龄,正是叶娟完成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为推动上睑下垂的规范诊疗,叶娟每年都会通过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组织相关培训,并受邀到各地讲课,成为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后,她更是如此,协助全国和省内多家医院开展整形手术,“靠我一个人,能治疗的患者是有限的,希望更多的同行能掌握这样的手术技巧。”她就是这样尽所能培训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和团队学生、年轻医生。
在最精密器官上做手术
如何做到“隐形”
提到眼部整形,很多人想到的是双眼皮、祛眼袋等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眼整形专科涵盖的治疗范围远不止此,除了上睑下垂,还包括眼部畸形整复、创伤性修复、老年退行性改变、眼肿瘤、眼眶病、泪道疾病、眼窝重建等。
“眼整形手术中,医生要兼顾功能修复和外形美观两个方面。”这是叶娟一直强调的,“在眼部的每一个整形切口和重建操作都要慎重,眼部的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我对每一针缝合距离、线结大小、缝线松紧度都讲究。”
眼睛经常被比喻为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在这样的方寸之间治疗、手术,还要保证美观,并不容易。而专业的眼整形医生对眼部功能、眼球解剖结构了解更全面、更细致。
叶娟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在患者们的口口相传中都提及:叶医生在眼睛上做手术,能做到“隐形”。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手术切口一定会存在,但叶娟能让它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叶娟做手术也是如此:又快又好。
“我经常给学生讲,手术暴露的时间是和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的,手术医生如果能做到又快又好,患者恢复也就能又快又好。”
除此之外,就是手术切口的设计,要相对自然和隐匿。这也是叶娟从业至今,一直秉持的理念之一。“如果手术切口很明显,日常生活中,患者心情肯定会受到影响。”
在叶娟看来,眼部整形手术需要遵循人体的自然解剖结构:比如眼肿瘤手术切除后重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肿瘤部位进行。重建的方法可以多种,但最佳方案只有一种,这取决于医生对于手术的综合判断和经验设计,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成就感。
再比如,双眼皮手术,叶娟经常给患者科普:每个人的眼睛天生就有双眼皮的位置,“医生所做的就是把原本隐藏的褶皱呈现出来,而不是凭空设计一个。”
也正是因为此,叶娟时常会劝告一些想做流行双眼皮样式的患者,“流行的不一定适合她本人,适合才是美,自然美最美。”
找对方向
就会水到渠成
叶娟喜欢一切“可以让人变聪明”的事情,在她的观念中,临床治疗和临床科研都是这样的事情。
在国外读博士后的时候,叶娟就开始“双栖”:白天做临床,晚上和周末专注于科研。因为表现优秀,叶娟在35岁就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她称得上“跳级式”发展。
中华医学科技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在科研方面,叶娟也斩获多项荣誉。
“只有和科研相结合,很多临床工作才能推进。”这是叶娟的心得,她的研究基本都是用来解决临床问题。
叶娟经常对团队说,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找对方向,踏踏实实科研,用兴趣实现投入,自然水到渠成。就如她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的交叉研究,不断迭代、深化、升级。
针对角膜病的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问题,他们进一步研究角膜病人工智能诊断算法,发布大规模角膜病多模态数据库,满足角膜疾病早期精准诊断的临床需求,使角膜病的诊治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
另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也是跨界研究。创伤后的眼眶重建和眼睑重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临床上,很多患者需要对眶骨、眼睑及眶内容物缺损修复。
“仿生生物材料可以模拟天然眼眶骨、眼睑以及眶内植入物的生物学特征,精确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叶娟带领团队不断研究理想植入材料,探寻具有优异生物学效应的与眼眶局部微环境更匹配的眼用材料,从而获得更好的重建效果。
叶娟在带教门诊。医院供图
“丝滑”背后
都是付出和热爱
门诊、手术、科研、教学……叶娟每天的日程表都是满满当当,她坦言,“这么多事情要处理,确实挺忙的。”
但在叶娟身上几乎看不到忙乱,举手投足间都是从容不迫的气度。“我可能效率比较高,做事情比较干脆吧。”
叶娟的讲述云淡风轻,实则付出都在背后。 她每天睡眠时间四五个小时,很多时候,早上5点多就起床,梳理清楚当天要做的事。
“好在我睡眠质量挺好。”叶娟笑着说,“太忙了,哪有时间失眠啊。”
在身边人看来,叶娟像是天赋型选手,在医学道路上丝滑前行,但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丝滑的背后是付出和热爱。
叶娟手术后查房,和小患者在一起。医院供图
让她深有感触的还有多年来来自医院的强大支持,依托浙大二院,无论是申报项目,还是开展课题,都会更有底气,“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院士一直很重视人才,我记得他来浙二的第一次迎新会上,见到我就祝贺我入选了国家人才计划,当时我还挺吃惊的,想着他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还有几年前在学校推荐评审三级教授的时候,医学院只有一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王院士百忙之中亲自到现场支持,我感念至今。”
如今,做老师、带团队的叶娟在培养年轻医生方面,也是竭尽所能。她会带团队到国外学习,也会请行业顶尖人士来院讲课。“做研究,一定要拓宽视野,了解前沿,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凝聚团队力量。”
她和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白天很忙,她总是会在深夜回看一次微信,一一回复学生。
叶娟教导学生时,首先强调的是要爱好这个职业,其次就是保持善良,“医者仁心,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善良,对患者要有同理心。”
就如叶娟,每次看到那些成功手术后的患者来复诊,照镜子后露出开心的笑容,一扫初诊的胆怯、自卑和沉默时,她觉得这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