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是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的简称,它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眼科激光治疗方法,因其效率高、损伤小,已被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血管瘤以及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TTT是运用改良氙弧灯(现已淘汰)或半导体激光(波长810nm)的大光斑(0.8~3mm)、长时间(1~10min)近红外光照射,经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脉络膜、色素上皮及眼底的异常血管组织,以达到治疗眼底肿瘤、新生血管的目的。1992年Journee-de Korver等最先在人眼上进行了TTT试验,1995年Oosterhuis首次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行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此后,TTT便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被广为研究和应用。
近红外激光照射是TTT治疗的理想方式,因为它对眼组织的穿透能力最强,而所通过的介质对能量的吸收最小,仅有5%,加上大直径的光斑,使热能穿透组织的能力提高,同时热能的传导散失减小。更长波长的激光,比如Nd:YAG激光(波长1064nm),虽然可提供更好的穿透力,但被眼介质的吸收率也高,可达35%,因此较之于810nm的半导体激光,不甚理想。此外,超声波、微波、磁铁等也可作为能源制造热能用于温热疗法,但这些能源无法通过瞳孔将能量传送,而且不易调控。
与传统激光光凝不同,TTT传送的热能可使眼底肿瘤的温度升高至45~60°C,这一温度不至于象激光光凝(60°C)那样,引起肿瘤细胞的即刻坏死,而是首先导致细胞膜的损害、蛋白质变性、染色质破坏以及细胞生化功能的紊乱等,数小时或数天后,才发展为肿瘤坏死,并且TTT治疗可使肿瘤坏死的深度(3.9mm)远大于激光光凝(0.2~1.0mm)。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方法的低度温度升高,TTT在治疗病变组织的同时,使周围组织损伤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