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推荐
泪膜稳定性对角膜屈光力测量及白内障手术规划的影响
(点击英文标题可直接浏览、下载论文)
Yuanfeng Jiang1, Xiteng Chen1, Yichen Gao, Nan Gao, Huiyu Wang, Yanwen Feng, Meisa Li, Luning Qin, Fei Li, Shaozhen Zhao, Shaochong Bu*, Fang Tian*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团队在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tear film stability on corneal refractive power measurement and surgical planning for cataract” 的临床研究论文。蒋元丰博士和陈曦腾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田芳主任和步绍翀主任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01
论文导读 Highlight 随着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精准的人工晶体(IOL)度数计算成为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关键。角膜屈光力测量是IOL计算的核心参数,而泪膜作为角膜表面的第一层光学界面,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测量设备的准确性。然而,超过50%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泪膜不稳定或干眼症,这一问题可能被临床忽视,导致术后屈光误差风险增加。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泪膜稳定性对白内障术前测量的关键作用,为提升手术精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将45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泪膜不稳定组(泪膜破裂时间 ≤5 秒)和对照组,使用非侵入式泪膜分析仪(Keratograph SM)和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700)进行两次间隔10分钟的重复测量,对比角膜屈光力(K值、TK值)、散光(KCA、TCA)及6种IOL计算公式的变异性。 核心发现: 1. 测量变异性显著增加 泪膜不稳定组的角膜平坦子午线屈光力(Kf)、平均屈光力(K)及散光(KCA)的测量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角膜屈光力(TK)和总散光(TCA)同样受泪膜影响,表明即使结合后角膜表面数据,泪膜不稳定仍会降低测量可重复性。 2. IOL计算公式差异凸显 SRK-T公式在泪膜不稳定组中表现出显著更高的度数计算变异性(中位数差异0.09D vs. 0.04D,P=0.044),而Barrett Universal II 等新一代公式受影响较小,提示临床需谨慎选择计算公式。 3. 动态机制解析 泪膜破裂导致角膜表面光学界面不规则,尤其在平坦子午线区域,加剧了测量波动。研究还发现,泪膜稳定性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术前泪膜管理的重要性。 临床意义: 本研究首次通过非侵入式检测明确了泪膜稳定性对白内障术前规划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 术前评估:将泪膜稳定性纳入白内障术前检查清单,尤其关注高龄及干眼症状患者。 • 干预策略:对泪膜不稳定患者积极使用人工泪液、脂质补充剂等改善眼表微环境。 • 公式优化:避免依赖SRK-T等对泪膜敏感的公式,优先选择Barrett Universal II 等抗干扰能力更强的计算方式。 未来展望: 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追踪术后屈光结果,以验证术前泪膜干预对手术效果的长期影响。研究负责人蒋元丰医生表示:“眼表健康是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基石,未来将探索更多个性化治疗方案,助力患者获得更优视觉质量。”
02
论文图表
Fig.1. 角膜度数和角膜散光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通过 Bland-Altman 分析结果来评估对照组的 K (A)、TK (B)、KCA (C) 和 TCA (D) 以及干眼症组的 K (E)、TK (F)、KCA (G) 和 TCA (H) 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K = 标准角膜度数;TK = 总角膜度数;KCA = 角膜散光度数;TCA = 总角膜散光度数。
Fig.2. 对照组和干眼症组角膜散光矢量变化的双角图。KCA = 角膜散光度数;TCA = 角膜总散光度数。
Fig.3. IOL 计算变异性方框图。∗, P < 0.05; TFI = 泪膜不稳定。
(更多图表请见原文)
引用本文
1. Jiang Y, Chen X, Gao Y, et al. Impact of tear film stability on corneal refractive power measurement and surgical planning for cataract. Adv Ophthalmol Pract Res. 2025;5(2):100-106. https://doi.org/10.1016/j.aopr.2025.02.001
03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田芳,主任医生,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任,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从事白内障专业多年,擅长各种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在复杂白内障、儿童白内障治疗及术后康复以及成人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方面具有很深的见解。曾在美国得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进修学习,涉及白内障和眼底内科疾病的诊疗。目前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填补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空白项目3项,发表论著30余篇,参编著作8部。 步绍翀,副主任医生,2004年至2006年赴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完成临床进修医生培训,2010年至2015年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眼科学博士学位。科研领域兴趣主要集中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手术视功能质量评估以及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第一作者 蒋元丰,主治医师,眼科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擅长晶状体疾病及其他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白内障手术和高端人工晶状体手术规划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主持天津市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及校级临床研究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收录6篇,第一作者4篇;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 陈曦腾,主治医师,眼科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白内障、眼底疾病、屈光不正及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 收录5篇,第一作者3篇。
文编 | 蒋元丰
编排 | 丁思敏
审核 | 王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