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纳米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发布时间:2024-03-07浏览:



眼底新生血管疾病:视力杀手

在眼部疾病中,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代表的眼底新生血管疾病(FND)是视力损害的重要病因。目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玻璃体腔注射的有创操作和抗VEGF药物本身导致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从中的受益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因而,为了革新目前的治疗方式,纳米药物应运而生,其能够实现有效的眼底给药和精确的药物释放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FND的治疗效果。

正常眼底和 FNDs的主要病理表现



近日,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叶娟教授、韩海杰研究员在国际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Recent Advances in Nanomedicine for Ocular Fundus Neovascularization Disease Management》的综述论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中心研究生周一帆、徐铭煜、沈文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叶娟教授和韩海杰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综述以纳米粒子的材料、功能、治疗效果等方面为主线,系统性综述了目前适用于管理FND的纳米药物:首先全面介绍了目前针对FND的治疗模式,包括现有治疗方式的缺陷以及眼后节给药的多种途径和主要挑战。然后对眼后节给药所采用的纳米载体进行了基于载体结构的分类——聚合物基纳米载体、脂基纳米载体和无机纳米载体,阐述了每种纳米载体在眼后节给药中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现如今基于纳米载体的各种纳米药物的合成途径,并阐述了其治疗FND的作用机制。


眼后给药纳米载体和基于智能纳米载体构建策略的的纳米药物用于FND治疗


此外,本文还阐述了眼底微环境的特点、FND发病过程中眼底微环境的病理变化以及相应的智能纳米载体构建策略,并对纳米药物在FND治疗中的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期为将来研究者设计更先进的眼用纳米药物带来启示和借鉴。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hm.202304626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叶娟 

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学位委员会主任。主要致力于眼整形眼肿瘤眼眶病及AI辅助眼部疾病诊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十二五重大专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28篇,出版及参编国内外专业著作5部。




通讯作者:韩海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眼用生物材料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Advanced Science, ACS Nano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完成成果转化1项;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第一作者:周一帆 

浙二眼科中心,硕士研究生


师从叶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眼部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作者:徐铭煜

浙二眼科中心,硕士研究生


师从叶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酶的设计,合成和修饰及其在眼科学中的应用。




第一作者:沈文悦

浙二眼科中心,博士研究生


师从叶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材料在眼眶整复重建中的设计与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