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参与,包括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和政府构成,共同努力,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近视防控同时也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除增加户外活动外,目前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控制方法有:OK镜、低浓度阿托品(要关注其不良反应与潜在风险)、多焦软镜与新型离焦光学镜片(还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控制疗效)等等。具体个人的防控方案,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总的来说,近视防控没有神医、没有神药、没有神器,要打组合拳。
一、OK镜到底是啥?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rtho-K lens),简称OK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中央平坦,中周边陡峭,有点类似遮阳平顶草帽。
宏观上说,OK镜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近视度数。
微观上说,由于力的作用,使得角膜上皮细胞重新分布,产生一个微米级的“凹透镜”,改变光线焦点,使成像在视网膜中心前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从而清晰视物。
而把视网膜周边的焦点移到视网膜前,呈现近视性离焦状态,从而减缓眼轴增长,延缓近视。
二、OK镜究竟有啥用?
首先,是提高视力,白天不需要戴眼镜,就能看得很清晰。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延缓近视的快速发展,控制眼轴增长,并且减少出现高度近视产生的眼底病变的概率。
最后,它并不能治疗近视,只是暂时使近视度数下降,控制眼轴增长,而不能缩短眼轴。在目前医疗技术水平下,近视只能预防、控制。不能治愈!不能治愈!不能治愈!
三、OK镜有啥缺点?
① OK镜操作流程相对来说稍微复杂一些;
② 对镜片护理的卫生要求比较高;
③ 另外,相对框架眼镜来说,价格贵一些,这也算是缺点吧。
四、什么人可戴OK镜?
具体的适应症很多,挑几条需要家长们共同参与的说说:
① 近视增长速度快,每年增长速度≥75度可以考虑;
② 年龄≥8岁;
③ 不怕麻烦,能坚持配戴、能配合复查。其他的条件,由医生把关。
五、所有小孩儿都能戴吗?
不是。
医生检查后,条件不符合则不能戴。
一、配戴OK镜会让眼睛发炎吗?
有概率,但很小。
这取决于配戴方式、护理方式是否正确,而不是OK镜本身。这也是所有隐形眼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研究报道,配戴 OK 镜后,出现微生物性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约为 7.7/10000(全部)和 13.9/10000(儿童)。概率虽小,但还是需要提醒大家按要求规范配戴、护理,并定期复查,尽量避免发生。
二:OK镜会损伤角膜吗?
或许有人认为OK镜会因摩擦使角膜产生磨损。其实不是,OK镜和角膜之间还有一层泪液缓冲,其次,压平发生变化的主要是角膜上皮细胞,这层细胞具有不断再生的能力,停戴OK镜后,角膜细胞可继续再生,眼睛依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当然,如果初期戴镜不恰当或者后期镜片不够清洁导致的角膜损伤,及时到医院处理,角膜也能正常修复。
三:长期配戴角膜会变薄吗?
短期内,因为OK镜需要产生一个压力,让角膜稍微变平坦,是有微小的变薄趋势,但是停戴OK镜一段时间角膜恢复后,角膜厚度不受影响。
四:夜晚配戴对孩子睡眠有影响吗?
第一次配戴,异物感会明显一点,一般15-30分钟左右适应。在吴医生门诊验配OK镜过程中,会让小朋友模拟睡眠状态一小时,很多小朋友都是真的睡着了。因为闭眼状态下,异物感不明显,所以不用太担心,晚上在家也是不会影响睡眠的哦~
五:对将来做近视激光手术有影响吗?
不影响。
OK镜停戴3个月以上后,符合近视激光手术条件者,可正常手术。
一、OK镜控制效果如何?
根据目前大量研究数据显示,OK镜近视控制效果在40-60%(注意这里是指大样本的研究,而不是某一项研究或者小样本)所以从医学角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最终个体的控制效果,还要取决于自身的年龄阶段、近视度数、用眼习惯、户外活动等。
二、OK镜可以治疗散光吗?
不能。
虽然在配戴OK镜期间,通过塑形作用,能够产生一个相对没有散光的角膜形态,让我们的眼睛暂时不受散光对视力的影响,看得清晰,但停戴后,散光依旧存在。
三、停戴后会报复性反弹吗?
不会。
举个例子,如果小朋友10岁时度数是300,开始戴OK镜,戴了4年度数增长了50度,而如果他戴普通框架眼镜可能会增长400度,两者相差350度。然后假设14岁停戴OK镜,那么他的真实度数是起初的300+涨幅50度=350度。所以14岁后开始,他的起点是350度,而不会因为停戴马上反弹到700度。
四、可以直接做近视激光手术吗?
有的人觉得戴OK镜那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做近视激光手术呢?
首先,近视激光手术要求满18周岁才能做,且需度数稳定后。其次,OK镜主要是延缓近视,尽量不发展成高度近视,因为高度近视可能带来的眼底病变,即使是近视激光手术,也不能改变,并且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存在视力损害的风险。
所以戴OK镜和做近视激光手术是不冲突的。
一、五花八门的OK镜怎么选?
在国内,目前使用的品牌繁多,有近10种。设计原理基本相同,在镜片材料、局部设计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各有细微差异。
具体怎么选择,不是说越贵越好,医生需要根据使用目的、近视度数、角膜形态进行选择,所以建议详细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从事OK镜验配的眼科医生或视光师。
二、OK镜的价格是多少?
目前价格范围一副在5000多~10000多不等,不同城市、公立医疗和民营医疗机构之间的价格可能有差别。
三、OK镜的验配流程什么样?
OK镜验配当天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3小时,如果人多排队就需要更久。
验配流程一般步骤:眼部检查、沟通、试戴、定片、取镜宣教、定期复查。
四、取镜后的复查周期
戴镜后第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需要复查,以后每隔三个月检查一次。
五、使用寿命和配戴时间
OK镜的使用寿命通常是1~1.5年。建议配戴到18岁左右,近视度数相对比较稳定的年龄阶段。当然,成年后可以继续配戴。
一、镜片护理注意事项
学习正确的镜片摘戴方法和护理方法,每天清洗镜片,每1-2周对镜片进行消毒和除蛋白处理;护理液,镜盒和吸棒需要定期更换(3个月)。
二、用啥冲洗OK镜?
镜片需用特殊冲洗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禁忌使用自来水,也不建议凉白开冲洗。
三、睡眠不足8小时可以配戴吗?
一般来说OK镜配戴一个月左右,日间视力相对比较稳定,即使后期睡眠不足8小时,视力也能保持看远需求。特殊情况下,可以在睡前提前一段时间戴上OK镜。
四、身体不适可配戴吗?
建议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或者出现眼部不适,如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情况,停戴OK镜。
听说,OK镜在国外被禁用了?
在美国,所有药物和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我国也是一样。FDA在1998年5月批准了日戴型OK镜的临床应用。2004年12月批准夜戴型OK镜的临床使用。作为OK镜的发明和推广国家,美国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而且使用更广,并且沿用至今。
国外有一些非营利性的、独立的组织机构,包括国际角膜塑形术学会(IAO)、美国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学会(AAOMC),还有欧洲角膜塑形术学会 (EurOK)等,一直都在致力于科学规范的防控近视,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入相关网站查看,了解OK镜的最新动态。
另外,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医生们在门诊中常会被问到的,当然也理解家长们的担心和顾虑。不过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说明家长们能够自己思考和寻找答案,而不是听信谣言,人云亦云。也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本文后,答案已在自己心中。
划重点:
现阶段大量临床研究已经充分证实,OK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近视的方法。当然,规范验配,正确护理,定期复查是保障安全的前提。
参考文献:
①Holden BA, Fricke TR, Wilson DA,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 Ophthalmology. 2016 May;123(5):1036-42. doi: 10.1016/j.ophtha.2016.01.006.
②Cho P, Tan Q. Myopia and orthokeratology for myopia control. Clin Exp Optom,2019 Jul;102(4):364-377. doi: 10.1111/cxo.12839.
③Smith MJ, Walline JJ. Controlling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olesc Health Med Ther. 2015 Aug 13;6:133-40. doi: 10.2147/AHMT.S55834.
④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
⑤Smith EL 3rd. Prentice Award Lecture 2010: A case for peripheral opt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yopia. Optom Vis Sci.2011 Sep;88(9):1029-44. doi: 10.1097/OPX.0b013e3182279cfa.
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家共识(2021).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 23(1): 1-5.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01201-00464.
⑦Liu YM, Xie P. The Safety of Orthokeratology--A Systematic Review. Eye Contact Lens. 2016 Jan;42(1):35-42. doi: 10.1097/ICL.0000000000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