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你知道视网膜也可以移植吗?杭州这位眼科大牛解锁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2-04-25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曹露婷浏览:

听说过心脏移植,肾脏移植,角膜移植……你知道视网膜也可以移植吗?

早在2018年,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玻璃体视网膜专科林季建主任医师就已成功解锁这种自体移植技术,帮助多位疑难的黄斑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重见光明。

遇到难题,他总会不断研究

长期以来,难治性黄斑大裂孔视网膜脱离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患者中。这类疾病在实施常规的视网膜复位手术后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患者经历多次手术后视网膜仍不能复位,容易出现丧失视力甚至眼球萎缩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如何能修补裂孔的同时加速愈合、降低复发概率,提高成功率?”这是林季建主任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2016年起,国外有眼科专家首次提出并应用视网膜移植来解决难治性黄斑裂孔并取得了相应的疗效。自此,多国学者相继开展了这项临床研究。至2021年公开发表的应用自体视网膜移植的81例患者中,大部分病例为黄斑大裂孔无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仅13例用于黄斑大裂孔并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林季建主任对该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他看来,单纯的黄斑大裂孔仅需通过晶状体后囊膜修复即可。“如果为此去分离、切割未脱离的视网膜汲取视网膜移植瓣,对患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种原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原创技术首先要将视网膜切开180-200度范围并掀起,再将汲取的视网膜移植片嵌入黄斑裂孔下。这种操作创面大,由此带来的创伤程度和眼内增殖的风险不言而喻。同时,移植片大小与裂孔直径的比例也应当在实践中继续观察及评估,确保提高裂孔的愈合率。由此看来,此种视网膜移植用于临床治疗还有不断完善的必要性及改进空间。

改进技术,探索的心永无止境

综合考虑减少创伤、保证术后效果两大目标,林季建主任决定将自体视网膜移植定位在难治性黄斑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上。他认为,任何的手术都应该用于适合的病例,而不能仅仅因为技术创新而去选择。“一般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大,黄斑大裂孔直径达到800微米以上的,并且有过多次视网膜复位手术却仍以失败告终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视网膜移植。”

在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的同时,林季建主任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改造,大胆提出可通过黄斑大裂孔,将取下的自体视网膜移植瓣折叠置入其下后再平铺的全新概念,可极大避免视网膜大范围切开导致的并发症。

自体视网膜移植的取材部位和大小也有讲究。林主任介绍,“视网膜柔软、透明,厚度约0.4毫米。黄斑部是位于视网膜中心的一个重要视觉结构,厚度仅0.1毫米,但却含有90%的视锥细胞,主导着视力。视网膜覆盖眼球内后半球的75%,约有678平方毫米面积, 取4-5平方毫米面积的视网膜来修复黄斑裂孔是可行的”。此外,选取的自体视网膜瓣的位置宜尽可能保证在周边部视网膜,再用激光封闭原脱离的部位,确保封堵裂孔的同时,不对视野造成损害。至于移植片的大小,不但要依照裂孔的直径计算,也要考虑到黄斑裂孔延展性、视网膜移植瓣的收缩性和疾病的后续进展等方面并进行综合评估。

2018年10月,林季建主导的“自体视网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项目通过医院严格的伦理审核和技术评估。


林季建主任手术中

来自衢州的郑女士左眼多次手术未果,眼球趋于萎缩,于2018年11月由林季建主刀接受了视网膜移植手术。手术后,郑女士成功地保住了眼球,视力恢复到0.15,成为了省内这项改良新技术的第一位受益者。

绍兴59岁的向女士是一位高度近视患者,右眼反复视网膜脱离四次,仅剩光感视力。在成功实施视网膜移植三个月后,视力重返0.1。

截止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帮助7位高度近视患者挽回了一定视力。

林季建介绍,经改良后的视网膜移植手术可通过黄斑大裂孔将视网膜移植瓣安置到位,避免做大范围的视网膜切开,明确减少眼内增生性并发症。在实践中,将游离视网膜瓣改进成大裂孔表面覆盖并激光固定,还可进一步简化手术难度、降低裂孔复发的风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精细化要求极高的专业,也是我一生热爱的事业。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为广大玻璃体视网膜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我毕生的追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