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5·12国际护士节:向护理天使致敬!

发布时间:2022-05-12浏览:

一袭飘然的白衣,是一颗救死扶伤的心灵

一顶别致的燕尾帽,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

一声声细心的叮咛,是减轻病痛熨帖心灵的抚慰

一次次义无反顾的逆行,筑起护佑家园的钢铁防线

你们在夜以继日的忙碌中,时刻听候生命召唤

你们用爱与责任,谱写着对生命的敬佑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国际护士节

向每一位可爱的护理工作者致敬!

你们是人间最美的天使!

图片
致敬抗疫天使

“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这是今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

“护佑人民健康”。如今已经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 3 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护理人的身影。

“关爱护士队伍”。今年年初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向富阳、衢州、上海等地派出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抗疫工作,其中护理人员包括:时书会、李洋、郭静、周敏佳、瞿芳敏、卢斯祺、赵灵霞、胡雅坤、吴卫华、彭丽 、徐慧丽、张娅娅等。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们义无反顾、奔赴一线,以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让今年的护士节意义更加非凡。

在这个属于护理人的节日里,让我们通过文字和照片重温她们的抗疫经历,聆听她们的“战疫”心声,向她们的执着坚守致敬!


时书会

6次支援抗疫——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


68e5422cac8e2f8f7e0bebf4a009e2fe.jpg

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我叫时书会,是一名普通的浙二眼科病房护士。从2022年1月29日起至今已是第6次参加抗疫。从富阳到滨江,从滨江到衢州,从衢州到上海,抗疫之路一步一步见证了我的成长。每次抗疫任务来临时,都是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身体就已站起来,说:“我要去支援!”

3月28日晚11点,我正准备休息,手机微信突然弹出消息,入眼四个大字:需要支援!我激动得手心出汗,几乎不经大脑思考就回了消息:我去!

我还记得,科室陈惠莲老师发来语音:“书会啊,你太累了呀,刚从衢州回来好好休息吧,让其他小伙伴去吧!”

“不!陈老师!让我去吧!我有经验!”这是我的回复,也是我看到陈老师消息后最真实的第一反应。

陈老师无奈地在群里公布我要去的消息,群里炸开了锅。

“书会休息一下吧,上周执行一周任务回来,这次再去的话太辛苦了。”

“我们可以代替你呀,大家轮流去,不要一个人太辛苦。”

“是的太累了,休息一下我们轮换一下。”

“太辛苦的话,免疫力低下,危险的。”

最后陈老师在群里说“你们动员书会一下。”

我其实一直都在盯着手机,手机叮叮叮在响,消息一遍一遍刷,各位老师的消息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甚至有种心脏马上呼之而出的错觉。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勇士,出汗的手抓着手机回复“太感动了,各位姐妹,非常感动,但是这次就让我去吧。”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

从“请战”到奔赴一线,这条逆行行迹恰恰是正向的成长逻辑。疫情交给我们的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当无数支一往无前的力量涌向上海,当医疗防护、物资派发、入户宣传、交通疏导、生产生活保障等等需求发出召唤,青春的力量便会迸发。这一去恐怕不知归期,但仍要勇往直前,哪怕刚从衢州支援结束,身体尚未完全恢复。

3月28日至4月21日, 20多天里,我们的“作战”地点从浦东到浦西,从城市到农村,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浙二人的身影。

我们第一批医疗队战术的特点是“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及时撤退”。遵循王良静副院长嘱咐的“安全、快速、高效及快进快出”原则,我们总结了一套自己的作战方案,4月21日,第一批援沪医疗队点位长圆满完成任务。

说实话,在回家和继续完成任务中偶尔还是会有挣扎,有一次,心里的一个声音说:“回家吧,该回家了,你的朋友,你亲爱的同事都在等你,家里有很多你爱吃的食物。”另一个声音说:“留下吧,就此离开不甘心,要善始善终。”

这是否算是心中“魔鬼”和“天使”之间的较量?我想我还是要留下来,坚决完成援沪的使命。科室董老师和姐妹们得知我选择继续支援的消息,纷纷发来关心的讯息,担心继续支援,我的身体能否承受住,一边支持我的选择,一边也希望我能早日回杭。强大而温暖的后援团让我常常感动不已,也让我更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4月22日,我光荣成为第三批援沪医疗队护理组长之一。新一批医疗队到来后,我们从无到完善,前三天我们领队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白天出任务,任务结束发物资开会总结,休息的时候也在想明天怎么做得更好,我的身体开始暴瘦。

上海也改变了之前的作战计划,需要我们改变之前作战方式。丁克峰副院长一再强调“一是要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院感管理,加强一线人员自身防护,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二是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保畅通工作,优化运行调度,顺利完成采样工作”。采样越来越顺利,我们和志愿者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每天的作战没有让我们更疲劳,朝夕相处下,我们车上每天欢声笑语,休息一晚,第二天满血复活,继续战斗。

“谢谢你们哦”“你们最辛苦了”“每天从湖州赶过来太辛苦了”“谢谢浙江的大白”“谢谢浙大二院”“谢谢”!这样感谢的话语每天听了很多遍,足以褪去一天的疲惫,饥饿好像也变得微不足道。

听到社区负责人夸赞我们手卫生做得规范,节奏把握很快,我们在感动上海的同时,也被上海这座城市感动着。在采样现场,我们收到了很多“待疫情退去同游上海”的美丽邀约。我要许愿:地铁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热闹,胡同里的早餐铺子和市中心的歌酒霓虹都会一如往常,而你我会摘下囗罩于人海中相见。



8461a31a19bdbc7d8f5217adf0a07019.jpg
8d2b367c6bbe2ae0d7eda97938cb9e18.jpg
7d7259588087312f164fe1a996dc2240.jpg
e043b5b786e073786c1d53c3a4e2e3bd.jpg


李洋

支援抗疫是2022年最有意义的事



c1b94590be9f557842c87e2d08081826.jpg

“逆行不独行,隔离不分离”,当得知要前往上海支援核酸采样的时候,这是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支持和鼓励。“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这是我们浙二眼科人的勇气和底气!我能回忆起集合出发的当晚,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决心和坦荡,即使每个人都已连续工作了十几天,也都怀着小小而又磅礴的抱负,一个必将战胜这新冠疫情的抱负!


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我们经历过突突如其来的暴雨,为了顺利完成采样,带着雨靴雨披坚守在工作点;我们遇到过30度的天气,防护服重重加护下,体感闷热异常,防护面屏也被水汽润得有些模糊;我们在驻地和采样现场反复奔波,我们见过了最晚的月亮和最早的日出。

“疫情无情人有情,盼春早归”,这是前往上海的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每每经过,内心总是十分动容。原本繁华的上海街头现在只能看到少数的几辆消杀车,和我们一样身穿“大白”的街道负责人等忙碌的身影...... 透过防护面屏看向窗外略显萧瑟的景象,只觉得肩头的责任不由又重了一分。

采样、存放拭子、消杀……这是我们每天不停重复着的流程,一天工作下来,我们采样的胳膊往往会隐隐酸胀,但社区居民的一次次感谢,队友们互相之间的一句句鼓励,杭州传来的一声声问候,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正如这次领队丁克峰副院长所说,良性的采样环境,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更快乐地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坚守的意义。

总有人问我们前来支援是否觉得辛苦,确实会有困难需要克服,但是我并不觉得辛苦。作为刚入职的新同志,我深知要有属于年轻人的担当,才能更好地传承“浙二眼科精神”。

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慢慢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你觉得余味苦涩时,请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7591abee9c6ab64243ac9897bfd4dd84.jpg
8a585e3ff35dfbc2feb113354a09470f.jpg
8be7c775abbfefe16855c95d9e687dd2.jpg
0816d4dddf4af72b9158d7ca52c73678.jpg


郭静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e2e16ac85fd05d8efdfb745db8cbaa28.jpg

3月31日到4月28日,13次支援上海,2次支援海宁,3次支援拱墅区,38人的第四小组,160人的援沪医疗二队,24次晴天,5次雨天,每天4小时车程往返于上海与湖州……这些数据是我29天抗疫支援工作的侧写。

这29天里,我们每天紧张而有序地 “作战”,每天都会收到无数声感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志愿者、居民……大家都是战斗者,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愿疫情早日结束!


7f6fac75bca3a99ecd7c049a023a7fc4.jpg
b9f38fbc4d2f9d70735ccb38ac75c49a.jpg


周敏佳

5次支援抗疫——不管夜有多黑,黎明终会到来



4eacad63b98248d854332c9ed94871f6.jpg

今天是我回到杭州的第8天,回想起在上海支援的日子,突然思绪纷飞:在上海支援的这28天里,从采集点到封控区,从清晨到黄昏,再从黑夜到黎明……我见过凌晨两点的星星,也迎接过早晨第一缕阳光;目睹过疫情的无情,也见证了人性的温暖;看见过孩子们口罩之上恐慌的眼神,也见证了采完核酸后居民感激的温柔目光……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有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我想这句话极好地描绘了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工作的职责和义务,还是在灾难面前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那份战胜灾难的勇气和信心,都促使我义无反顾,参加一线抗疫。

有一首非常火爆的歌叫《孤勇者》,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写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我坚信不管夜有多黑,黎明终会到来!


3b98f29559650428ee3683366a7a3fcb.jpg
1bf3ddc78dd6c2d8e73a66601fa116e4.jpg


瞿芳敏

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62566aa7a6ee0a725ec567050809c6f3.jpg


3月28日出征上海,是我第一次外出抗疫,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担心自己缺乏经验。当天凌晨4:30出发去往上海浦东新区,路程中我一遍又一遍观看着穿脱防护服和采集咽拭子视频,悄无声息中天边已然泛白。

因为上海疫情爆发突然,物资紧张,需要志愿者临时调配。志愿者忙不过来时,我们医护也要协助居民排队、核对人数……第一天大家都很不容易,都互相体谅,理解。结束任务回到房间已是晚上十点,大家开会领取物资,总结当天工作经验,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有了第一天的经验和准备,第二天再投入“战斗”时已经熟悉很多。

4月22日我再次出征上海,这次也算有一点点经验了,晚上我们19:40出发先到湖州,第二天清早去上海……早晚4小时车程往返于湖州和上海之间,每天如此,这已是执行任务近第二十天了。虽然是连轴转,但我内心并不觉得有多辛苦,选择成为一名护士,这就是我的责任,能为抗疫“战斗”出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的荣幸。

我们的后援团浙大二院将我们的衣食住行照顾得都很好,医院和科室的领导、老师一直嘱咐我们工作的同时要照顾好身体。

老天似乎对我们也很照顾,最近天气一直都是温温热热的,我们采样的时候不冷也不会很热,身体没有出现不适。

当我动笔时,正在酒店休息,以迎接第二天的“战斗”。期待在所有人齐心协力下,疫情能够早日结束。


31e18fc95931e11ee752c3e4bb61f15e.jpg



0136dac291243156a55d416f3b4a49e2.png


卢斯祺

愿一切都好起来,期待实现呼吸自由的那天



cedfebade19d113e03f97eb022320ba7.jpg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魔都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作为浙大二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的一员,接到任务那一刻,无形的紧张感和焦虑感随之而来。但当防护服、N95口罩、医用手套等等物资出现在我面前,当目的地越来越近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斥了我的内心。

第一次见到如此冷清的上海,以往车水马龙的街道只剩下医疗队的车辆和物资车辆。宽广的路面只剩下大白、志愿者。若不是这次援沪,估计这辈子我都无法如此近距离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吧!

到达分配的核酸采样点位后,大家分工有序、配合默契,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经过多轮核酸检测,居民们都熟练地摘口罩、抬头、张嘴、戴口罩。偶尔有咽后壁暴露不好,或是小朋友害怕,我们会暂停一下,引导并鼓励他们勇敢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居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收到了数不尽的感谢。

任务结束的隔离期间虽然不能出门,但院领导、组长非常关心我们的衣食起居,为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和帮助。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援沪工作,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愿一切都好起来,回到这个城市最初的模样!




af99a11aa9a5aa7d65b791d6be187db6.jpg
677dc1ad3f3f5cca060aaae18aa7e5d1.jpg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一声令下、整装待发。面对疫情,无数护理人毅然决然奔赴防疫最前线,用永不停歇的执着坚守,守护我们的家园和健康。相信每一名护理工作者的点滴奉献,都会如闪烁的星光般汇聚在一起,奔涌成浩瀚的星河,照亮生命的道路,驱散疫情的迷雾。

国际护士节,天使在人间,向伟大的护理工作者致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