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浙二眼科专家千里送医,云南老伯40年后重见光明

发布时间:2020-10-30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曹露婷浏览:

“第一次参加援助边疆白内障公益行动,荣幸之至,”尽管已回到杭州,浙二眼科中心白内障组许哲医生仍旧非常兴奋。

今年是浙二眼科中心参加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复明项目的第十年,十年来,团队跑遍了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贵州等,自带检查及手术器械,援助边疆,义诊三万余人次,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5000余例,给贫困山区百姓带去光明。

2020年10月17日清晨,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带领十二位队员从杭州出发,来到千里之外的云南麻栗坡,开启了为期两周的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复明项目行动,‘这是一场令人振奋的“战斗’,我们全员斗志昂扬,准备迎接一切困难”。

百人援滇启动仪式浙二眼科中心团队合影

百人援滇医护合影

麻栗坡是一个静谧安逸的小县城,生活在大城市的他们来不及感受这里别样的新鲜,立刻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复明工作中。

“当时正值医院等级评审,院方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科主任亲力亲为,与我们团队积极配合,仅仅一天的磨合,就走顺了整个流程。团队分为手术组和义诊组,熟悉后大家全力开工。”民风朴实是志愿者医护们一致的感受,不论患者还是当地医生,都充满感恩接待他们的到来。

语言障碍是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有苗族,壮族,彝族,瑶族等,方言均不同,志愿者医生在问诊时基本都要靠当地医护的翻译。紧接着是第二个困难,当地许多患者的关节,脊椎问题突出,查房时要求患者摆正头位、眼睛注视各方位这些简单的动作,实施起来却也异常困难;此外,不少老人病情复杂,存在因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全身情况等问题。

“我们来做白内障手术的,但当地的白内障发病状态跟我们东南沿海却不太一样,可能是受紫外线影响。”第四次参加韩红公益的倪爽副主任医师发现,江浙地带白内障患者以晶体皮质、核混浊为主,而麻栗坡患者则以后囊混浊为主,相对而言视力就会比较差,因此做好术前筛查非常重要,同时在手术处理上面与平时相比也会有一些不同。

严密的术前检查

徐雯主任的一位手术患者,57岁张大伯令人印象深刻。他年轻时经历过战争,一次给前线运送子弹时不慎被受惊的马踢伤左眼,视力只剩光感。

得知浙二眼科中心团队要来,张大伯提前几天就到麻栗坡县医院打听,希望能重见光明。经团队医生周密检查后,张大伯被确诊为外伤性白内障,并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病情复杂,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张大伯相当信任团队的技术,“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你们是最好的眼科专家,我肯定要手术。”

最后,徐雯主任娴熟地开展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被遮蔽“一半光明”的他终于结束了三十余年的半盲生活,第二天,他的视力已恢复到了0.5。此次援滇,手术组共计完成百余例白内障手术。

徐雯主任手术中

“当地的复杂性白内障患者很多,而麻栗坡县医院的超声乳化手术还处于入门阶段,”徐雯主任医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层人才培养,医疗队梯队建设非常重要,对年轻医生的系统教育和规范培养必不可少。” 

十年来,韩红公益携手浙二眼科中心姚克教授、徐雯教授为代表的医疗专家团队共同建立了15所复明中心,不少经过浙二眼科中心团队的帮传带,以及邀请眼科人才进修后,已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在当地越来越有影响力。今年,浙二眼科中心团队的徐佳、倪爽、许哲、吕丹旎四位医生充分利用手术以外时间对县医院的眼科医生进行培训,开展系列科普讲座。吴涵,刘野医生在内的义诊组则会跟随韩红公益团队在云南多地继续开展义诊,同时进行经验分享。

24日,麻栗坡韩红爱心复明揭牌仪式上,徐雯主任动情地说到,“我们将尽自己所能,努力将光明带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一张张布满了斑驳皱纹的黝黑面孔,一声声淳朴的谢谢,一次次欣喜的微笑,是浙二眼科中心团队继续公益行动的源泉和动力,您的光明我的心愿,公益一直在路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