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个关于范仲淹的典故,对很多人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我们相信,每一位选择成为医生的人,都有着成为“良医”的理想。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打造了一支以姚克教授为带头人,闻名中外的名医团队,他们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行业翘楚。
正值第五届中国医师节,我们与这支强大团队里八位从医二十年以上的领军人物作了深入交流,我们发现,也许一位有精湛医术、有强烈责任感、有强大团队精神、积极探索创新的医生可以称为“良医”。
姚克教授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
一个好医生必然是一个医术精湛,能治好病的医生,这需要医生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从年轻时就打牢基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完备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医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医生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叶娟教授强调。
叶娟教授为青年医生进行门诊教学培训
“想要提高医术,首先要认真努力,同时还要善于思考。”王凯军教授说道,“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例,有意识地将知识投入实践,遇到问题要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求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晋秀明教授认为,提高自觉意识至关重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注重诊疗过程中的思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超越自我。
晋秀明教授在门诊
“想要成为好医生,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要有渴望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梦想。”徐雯教授作为汽车眼科医院“大师兄”,公益复明的脚步已行走26年,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忠实的践行者。
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她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她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要求医患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求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能给患者以精神抚慰。
王凯军教授在门诊
“一定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要认真负责,大部分患者都是能感受到的。”王凯军教授说道,“比如说患者极其在意手术能否成功,一定要明确告诉他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的益处,多沟通多交流。”
叶娟教授则表示,一定要珍惜患者的信任。
“想要取得一项重大突破,只靠自己一个人埋头去做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依靠团队、相信团队,和团队一起成长。”姚克教授说道。姚克教授凝炼了“三不”人生,其一便是不做孤军奋战之人,每当他创新了一项技术或引进了新设备,从不会藏着掖着,他一定会让更多的医生及时掌握了解这一技术或设备。
个人与团队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要有长远意识,不要过于计较短期得失。团队发展好了,最终受益的将是个人。”王凯军教授和韩伟教授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在韩伟教授看来,作为医生个人,一定要明确自己在团队里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韩伟教授行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
“协作精神,”方肖云教授说。作为团队的一员,需要拥有遵守制度纪律,为人谦虚上进,与其他成员保持充分沟通等一系列必要品质,其中协作精神在方肖云教授看来非常重要,她举例道,眼底病常伴有青光眼、白内障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治疗这类疾病时,尤其需要团队协作。
方肖云教授在门诊
姚克教授的“三不”人生中有一条为“不做昙花一现之人”,这是姚克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始终坚守的信念,也是他先后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重要理念支撑。
“医生要致力于成为医学科学家,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申屠形超教授表示。
申屠形超教授指导研究生科研
与申屠形超教授相似,韩伟教授也强调了临床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一定要从临床出发,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回到研究平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回到临床解决问题。”他说道。
王凯军教授更加强调创新要脚踏实地、积小成大,一步一步走。在晋秀明教授看来,寻找合适的科研方向尤为重要,而且选择的科研方向一定要有特色,要有前沿研究的潜在内涵。
“医生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要不断去挑战自己,去挑战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徐雯教授如是说。这无疑也是姚克教授“三不”人生中最后一条“不做保守之人”在学生身上最佳的注脚。
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总是留有遗憾的学问,一位好医生,必然会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情怀去探索未知、弥补遗憾。但正如很多医生常说:“做医生易,做好医生难!”想要成为一位好医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往往需要医生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锤炼强大的能力,塑造博大的胸怀,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个中艰辛,难以言说,唯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