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多学科接力,罕见眼内肿瘤浮出水面,大伯术后视力跃升至0.8

发布时间:2022-11-24浏览:


玻璃体切除术,不少人知道是用来治疗眼底视网膜疾病的手术。但其实,玻切术还能用于诊断疾病,尤其是一些眼内恶性肿瘤。

两个月前,63 岁的杨大伯(化名)就在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成功通过诊断性玻切确诊眼内淋巴瘤,他也是医院首位眼内液病理学检测的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肿瘤有所消退,视力也从0.4跃升至0.8。

“我们一直致力于各类疑难复杂眼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恶性眼科肿瘤方面,包含诊断性玻切、病理检验等在内,均有飞跃式的突破。”浙大眼科医院医院院长、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欣喜地表示,此类眼科亚专业组MDT多学科合作形式,未来在浙大眼科医院将会被广泛应用,从而诊断和治疗更多的疑难眼科疾病。





01


藏在葡萄膜炎面具下的真凶


“眼内有肿瘤表现,需要做病理检查。”在葡萄膜专科冯蕾主任的诊室里,杨大伯得到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诊断。四个多月前,他双眼视力有明显下降,看过几个医院,医生的说法不一。杨大伯心里犯嘀咕,决定到浙大眼科医院来求个究竟。

冯蕾主任正在给患者做检查(图文无关)


系列检查显示,杨大伯双眼玻璃体混浊,有葡萄膜炎表现,但结合眼底呈现的许多黄白色病灶,则不难看出肿瘤的典型眼内特征。

明确诊断和治疗方式,病理检查、找到肿瘤细胞是金标准。由于杨大伯眼内的肿瘤表现并不是固体肿物,检测标本需要来自眼内液。在临床上,多量眼内液的提取须依靠玻璃体切除手术来完成。于是,诊断的接力棒交到了眼底病专科王瑶副主任医师手里。

尽管此次玻切用于诊断疾病,但玻切手术本身的操作仍需要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视网膜等重要结构。20 分钟后,王瑶顺利完成手术,取出充足的玻璃体液,在病理科医生白海霞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封存,顺利转运到病理科实验室。

王瑶副主任医师玻切手术中


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蜡块HE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基因重排⋯⋯结合炎症因子检查,这个玻切样本在层层分析下露出真面目——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即眼内淋巴瘤。幸运的是,经过血液科会诊PET-CT,杨大伯的肿瘤在身体其他部位尚未转移。一个半月的眼内注射化疗药物后,他双眼情况稳定,黄白色病灶已有部分消退,视力也从0.4上升至0.8。“只要坚持治疗,他的视力可能还会提升。”王瑶说。




02


强强联手,攻克疑难眼病


一般,综合性医院的病理科面向所有科室接受样本,眼科病理的检查相对容易被忽视。“眼病的精确诊断是衡量一个专科医院综合能力的指标,临床与病理的配合,能让错综复杂的眼病尽快浮出水面。”姚克教授介绍,新医院规划之初,病理科就被重点规划入内。今年五月,浙江大学眼科医院病理科正式启用,实现与总院区同质化管理,特别邀请浙大二院著名病理学专家陈丽荣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全方位推动眼科病理科发展。

陈丽荣主任(左一)在数字切片扫描仪上指导教学


“通过眼内液的检测诊断肿瘤,也极其富有眼科专科特色。”白海霞医生表示,眼球内不少组织非常微小,例如晶体囊膜、黄斑前膜、视网膜下增殖膜等标本都仅有几微米至十几微米,病理检测时的显微操作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

半年以来,病理科接收来自眼整形眼眶病科、眼表与角膜科、眼底病科等1800 多例标本,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为患者找回光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