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http://www.eye-zju.cn/upload/images/2022/3/4faa2370fedb8420.png)
2025年1月21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玻璃体视网膜病专科主任方肖云带领的团队,运用新一代眼科基因治疗产品——I类生物新药KH631眼用注射液,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给药,为一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顺利实施了手术。该项目为浙江大学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专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之一。
手术团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新生血管性AMD(nAMD)也称湿性AMD(wAMD)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视力下降和视功能障碍。虽然其病例数仅占AMD发病数的10%-20%,却占到AMD致盲的90%。nAM以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导致渗出、出血、视网膜水肿等为特征,严重可导致失明,我国约有2000万名患者需要治疗。目前,nAM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抗VEGF治疗,但治疗过程存在注射次数多、频率高、感染风险、治疗效果不持续等缺点,给广大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和较大经济压力。
陈芝清主任医师手术中
手术由陈芝清主任医师主刀,吴世靖医师担任一助,张丽主任医师担任二助,术前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在认真核对麻醉方式、药物配置和剂量、玻璃体切割和视网膜下注射器械、围手术期用药等步骤后,顺利为患者实施手术。
团队进行药物配置
药物注射
术后,研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检查,患者状况稳定,眼部及全身安全性良好。
陈芝清主任医师表示: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在姚克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秉持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攀眼科医学高峰。该研究也由姚克教授牵头担任PI,团队配合开展,“这次手术开展非常顺利,患者状况稳定。接下来我们团队会按照临床研究方案,完善术后随访检查,关注患者长期情况。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到临床试验中来,我们将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推进病例入组。”
KH631是通过视网膜下注射将承载着抗VEGF药物表达的AAV送达至病灶区,高效转导视网膜细胞表达抗VEGF蛋白,长期持续表达抗VEGF药物蛋白。其表达的抗VEGF药物蛋白能与VEGF结合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实现长期抑制新生血管作用,达到长期治疗目的。同时,该疗法可避免玻璃体腔反复注射对眼组织的伤害,在治疗nAMD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